哪裡買便宜?

文:林宛儀(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語文與創作學系四年級)
前陣子金馬獎頒獎典禮上,蔡依林受邀演唱天后經典歌曲,被網友狠酸:「本日最慘」、「根本沒這本事」,儘管事後蔡依林以高EQ回應、資深音樂製作人也申明頒獎儀式演唱的高難度,仍被很多網友說成是:「來由一堆」,事宜可以說是鬧得沸沸揚揚。
但是,網友真的能理解如許大場面演唱時的難度嗎?為什麼偏偏只看見那一小點失誤而疏忽歌手為此所支付的血汗和起勁呢?
其實在許多時事的留言傍邊都不難發現這樣的現象,目前是網路敏捷崛起的時代,論壇和社群媒體的鼓起充實供應了人們評論和發表自己定見的機遇,然而也造就了「酸民」的誕生。「酸民」,字面上的意思便是「愛酸人的鄉民」,在新聞時事中,只要不合本身意,就會有酸民出現。而究竟為什麼會有酸民如許的現象產生呢?
酸民心理學:攻擊性心理防衛機制
研究顯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酸民的行為是「心理防衛機制」的感化,最早泛起在佛洛依德的文章〈防禦性神經精神病〉,其中列出了28種心理防衛機制,而酸民是相似於其中的「進擊性防衛機制」,意指藉由轉移(displacement)的體式格局來發洩自己的不安與憤怒,以提升自我肯定。也曾有臨床心理師對此表示,當內涵的不滿和不服衡,或是對某些對象、現象或事務的感情、情感沒法直接表達時,有些人就會將這類負面情感轉移到較為平安與便利宣洩的對象身上,藉此減輕本身心中的焦炙。那麼或許,酸民之所以酸人,只是想由此尋求心靈上的安慰?
想被認同?自己多做點努力吧!
有一種說法是,酸民在實際生活中沒有太引以為傲的成績,對本身不敷有自傲,所以會藉由在網路上攻擊他人,來取得自信。我們也可以發現,酸民攻擊的,大多是那些成功人士。就拿剛剛所舉的例子來說,為何大型頒獎儀式表演佳賓總是容易被批得一無可取?或許是酸民妒忌那些當紅歌手擁有的成績,見不得他人年數輕輕就可以登上大舞台,而本身卻依然領著那菲薄單薄的薪水,只好藉由指摘他人來證實自己的能力;抑或是自己就對這位人士抱持私見,為反而反,想爭奪贊成票來找到存在及歸屬感,相互取暖。
說的總是比做的輕易,我們不是那些當紅藝人,不能體味他們成功背後艱辛的付出;我們也不是那些當局官員,不克不及理解他們在決議計劃時所面臨的堅苦和重重阻礙,凡事看久遠一點吧,從分歧角度對待工作,別總是見不得他人好,若是想被認同、想證明本身對照有能力,那應當去做些更成心義的事,而不是在電腦前敲著鍵盤、互爭高遠,努力了再說。
言論自由的拿捏
也許有人會認為,為什麼不克不及酸?不克不及在網路上自由頒發定見,就等於是在抹殺談吐自由。但是,事實酸民文化是在落實談吐自由,照舊濫用談吐自由?哲學家約翰彌爾曾說:「人們確實應該要有表達言論的權力,並非因為表達言論很爽,而是因為在社會傍邊,讓大師自由表達談吐,最終對大師都有優點。」我認為,真正的談吐自由是創設在批判沖突的同時,提出中肯而有扶植性的提議,而非只是「為酸而酸,想酸就酸」,形成糟的社會風氣。
延伸閱讀
引用自: https://tw.news.yahoo.com/%E6%89%B9%E6%88%90%E5%8A%9F%E4%BA%BA%E5%A3%AB%E4%BA%92%E7%9B%B8%E5%8F%96%E站長推薦